[12] 马承源主编: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》,第145页。
由于音乐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,而且以使人快乐为其根本特征,因此,孔子以成于乐说明学习的最后完成。[66] 子路和冉有都问同一个问题:听到后就去实行吗?但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听到后就去实行。
[42] 就是说,所谓君子者,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,再说出来,这样才有说服力。广义而言,文就是古人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知识,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只要坚持不懈,就能进入很高的境界。扣其两端就是一种方法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
孔子解释说,冉有性格退缩,所以要他勇敢些。子曰:是道也,何足以臧?[65] 第一条材料,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勇敢精神的信任和高度评价。邹离鲁国曲阜很近,孟子曾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[5]。
[42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十一章。[22]《孟子·尽心上》四十一章。据说,孔子有弟子三千,通六艺者七十二人。在乐正子的建议下,鲁平公要会见孟子,却因宠臣臧仓的谗言而中止。
子哙不得与人燕,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。[9]《孟子·离娄下》二十二章。
书中与其他弟子的问答大都称子,如乐正子、公都子、屋庐子、徐子、陈子等等,而只有万章、公孙丑直称其名,这说明《孟子》中的对话是由他们二人记述的。但是,你们却杀死他们的父兄,捆绑他们的子弟,毁坏他们的宗庙,搬走他们的宝器。这时,孟子约55岁,即公元前319年左右。子思和孟子都是法先王的,而荀子是法后王的。
但这样一来,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,赵国联合其他诸侯,准备伐齐救燕。那么,孟子的母亲死于何地?据刘向《列女传》说,孟子在齐国时有忧色,曾抱着柱子叹息,孟母见之,即去看过儿子。[35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十五章。就在这种背景下,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,希望能通过游说,实现他的主张。
但是,只有在一件事情上,孟子的谈话与齐国的军事政治发生了直接的关系。不管按照哪种说法,在孟子时代,邹都是属于鲁国的。
当弟子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,他回答说,所谓不孝者有五,而匡章一件也没有,匡章之所以背上不孝之名,只是因为子父责善即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引起不愉快,这不能说是不孝。在路上,他很有感慨地说: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
宣王很后悔,说:吾甚惭于孟子。对于忠臣的这个解释,表现了儒家的政治态度,同时也是对阿谀奉承的佞臣的一个严厉批评,更是子思人格的写照。[51] 赵岐认为,上引孟子的话,虽是说《诗》,却又不止于说《诗》,它其实是理解孟子本人著作的重要方法。《孟子》中出现过的,至少有十几人,其中,乐正子、公孙丑、万章、公都子、陈臻、陈代、彭更、屋庐子、桃应、孟仲子、徐辟、充虞、咸丘蒙等人是比较著名的。他认为,对于无道的国家是应当讨伐的,但只有仁者之师才有资格讨伐。孟子无所顾忌、善于辩论的性格和风范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
所谓或曰者,是说有人这样说,或有这样一种说法,但不能肯定其确实如此。[8]《孟子·离娄下》十一章。
但滕国毕竟是一个小国,夹在齐、楚之间,很难有所作为。按照朱熹的解释,第三乐即教育英才之乐更加重要,可谓圣人之乐。
意思是,政权掌握在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手中已经四代了,因此,三桓的子孙快衰微了,事实上,进入战国以后三桓的子孙果然衰微了,并且散落到各地,用赵岐的话说,既已衰微,分适他国。按照礼的要求,入门时先要问一声有没有人,上堂时要把声音放大,入户时则要眼看脚下,给人家留出准备的时间。
[30] 这说明丧礼办得成功。正在这时,滕太子已正式继位,是为滕文公。如果是这样,就只能假定子思生于伯鱼临死的前后,才有可能成为孟子的老师,而且是75岁高龄之人(按孟子15岁拜师计算)。结果,齐国果然于公元前316年伐燕,并且很快取得了胜利。
孟子居邹期间,鲁国的国君(平公?)已经知道孟子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,打算让他的弟子乐正子治理国政。子思不仅是孔子的嫡孙,而且是孔子之后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,其思想对孟子有直接的影响。
不过,赵岐倾向于接受这种说法,而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根据。孟子游戏时便设俎豆(礼器),揖让进退,即学习礼仪之事。
孟母三迁的故事,说明环境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,更说明孟母之有远见以及对儿子的高度责任心。他很想通过他的学生帮助鲁君治理好国家。
这种盛况已经大大超过孔子。从孟子归葬于鲁,有人议论其奢侈,以及孟子的回答,也可以看出,他是很重视亲情之孝的。这就如同有人问,杀人犯该不该杀?回答是该杀。不过,也有人认为,《孟子》一书是孟子死后由弟子万章、公孙丑共同记述的,如唐代的韩愈、宋代的晁公武以及清代的崔述等人。
[27]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六章。于是孟子浩然有归志,正式离开齐国。
[39]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六章。尤其是乐正子,鲁平公曾想请他治理国政,孟子称其为好善[23],应是孟子弟子中的佼佼者。
孟子一生没有离开教育事业。梁惠王表示愿安承教[37],即很乐意听孟子的指教,但是第二年就去世了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